作为帮改了 50 + 篇论文的老学长,发现现在用 AI 写论文的同学越来越多,但十有八九会被导师批注:“这部分表达太机械了”“缺乏个人观点”…… 说白了,就是 “AI 味儿” 太重!今天就来聊聊怎么让 AI 写的内容更像 “人写的”,亲测有效,附超好用的去味工具
一、先搞懂:“AI 味儿” 到底是什么?
AI 生成的内容通常有这 3 个典型特征,看看你中了几条:
-
模板化句式密集
比如开头必是 “随着 XX 技术的快速发展”,结尾永远 “综上所述”,中间全是 “首先… 其次… 最后…”,像极了流水线生产的 “学术八股文”。 -
逻辑断层明显
举个例子:AI 写 “某行业存在人才缺口→建议加强职业教育”,但没说 “为什么职业教育能解决缺口”“其他可能的原因是什么”,论点和论据之间像断了链条。 -
数据 / 观点堆砌,缺少 “人味”
比如 AI 会罗列 “2023 年 XX 数据增长 20%,2024 年增长 25%”,但不会写 “笔者调研了 10 家企业发现,这个数据背后是 XX 政策的影响”,缺乏个人思考和细节。
二、3 步去味法:让 AI 内容 “脱胎换骨”
上周帮学妹改论文,她用 ChatGPT 写的文献综述被导师批注 “像百度百科”,我用这 3 招改完后,导师说 “终于有了学术论文的样子”
1. 打破模板:把 “AI 套话” 换成 “人话”
✅ 反模板句式替换:
- 把 “在这样的背景下” 换成 “去年我实习的公司就遇到过类似问题,他们的做法是…”
-
把 “综上所述” 换成 “结合 XX 学者的观点和实际案例,我认为这个理论还可以这样理解…”
✅ 加入具体细节:
AI 写:“中小企业面临融资困难”→ 改成 “笔者通过天眼查分析了 50 家杭州中小企业发现,近 30% 的企业因抵押物不足被银行拒贷,这和 AI 生成的‘融资困难’相比,是不是更有说服力?”
2. 注入灵魂:用 “个人视角” 串联逻辑
AI 的逻辑是 “摆事实 + 给结论”,但学术论文需要 “摆事实→分析原因→提出疑问→给出观点”。
比如 AI 写:
比如 AI 写:
“短视频平台用户增长迅速,带来了信息过载问题。”
改成带个人分析的版本:
“刷短视频时,我注意到算法推荐常让我看到重复内容(亲身体验)。结合 XX 学者提出的‘信息茧房’理论(引用支撑),这种现象本质上是技术红利与用户体验的失衡(个人观点),需要从算法透明度和用户教育两方面改进(解决方案)。”
3. 懒人救星:用工具一键去味,亲测有效!
如果手动改太麻烦,推荐试试 降 AIGC 率工具(aigc.qkcnki.com),学妹用它改完后,AI 生成率从 60% 降到了 15.3%,关键是改完读起来很自然,不会像机翻:

核心功能:
- 智能识别高 AI 区域:上传论文后,会用红色标出 “模板化句式”“逻辑断层” 的地方,比如 “随着… 发展” 这种套话一眼就能看到;
- 一键生成改写建议:比如把 “相关研究表明” 换成 “根据 XX 大学 2024 年的实证研究”,把长句拆分成更口语化的短句;
- 保留学术严谨性:改完后专业术语和数据不会变,但表达更像 “人写的”,比如把 AI 生成的 “本文基于 XX 理论展开分析” 改成 “接下来,我将从 XX 理论的核心假设出发,结合案例展开分析”。
三、避坑提醒:这 3 件事千万别做!
- 别直接照搬 AI 内容! 工具只是辅助,核心观点必须自己写,比如结论部分一定要加入 “我通过 XX 实验发现…”“和前人研究相比,我的创新点在于…”;
- 分阶段检测! 初稿用工具改完后,记得再用学校的 AIGC 检测系统查一遍(比如维普、知网),确保 AI 生成率达标(一般本科≤40%,硕博≤30%);
- 别过度 “去味”! 学术论文需要一定的规范表达,别为了 “像人话” 把 “综上所述” 改成 “说白了”,保持专业性和自然度的平衡最重要。
最后说句大实话
AI 写作就像 “打地基”,帮我们快速搭起框架,但 “精装修” 必须自己来。用工具去味只是锦上添花,最重要的是在改写过程中加入自己的思考和数据,让论文真正 “属于你”。
上一篇:论文是机器写的,请问维普aigc检测怎么规避? 下一篇:论文被查出AIGC率100%解决?用什么降低知网AI率?